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心中常怀忧天下——读《理想与乡愁》随感

  • 2022-03-10 12:25:00
  • 网络
  •   阅读量:8060   

文/大风

好友明清的新书《理想与乡愁》出版了,先睹为快。

认识明清久矣。虽不常见面但却能在媒体上闻其声观其言。其为人热心,宽厚坦直,博学强记;其为文潇洒,针砭时弊,中肯犀利,字透纸背。印象中明清文章华彩,内容多有见解且文字功底了得,汉字在他笔下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及至看到书名及外封后,首先想到的是这一丝淡淡乡愁的田园归宿与明清开朗、豁达的性格仿佛错开了一个频道,待匆匆浏览了目录和部分内文后又好像明白了些许,不禁感叹是写理想又不似理想,而此乡愁非愁亦是愁。是也,非也,我不好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本刻意追求技巧,专为博引眼球哗众取宠的应景之作,也不是为了谄媚庸俗、廉价的拍马迎合,更不是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不知所云,而是真正经过理性思考、颇有见地的心声。就连我这一向不怎么关心窗外之事的人也能隐隐约约捋出脉络,从字里行间中品出那理想背后的愁云。

明清有故事,而此故事非彼故事。明清的故事就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勤奋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明清是个文化人。

之所以不用文人或知识分子称谓,是因为总觉得文人是个自我解嘲的贬义词,文人相轻,而知识分子迂腐。文化人则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较之局限于吟诗作画、涂抹文章的那一类人格局更大一些,当然这只是个人管见,不足为论。记忆中明清先是做授业解惑的教师工作,后从事图书编辑、出版。他在媒体上开专栏、撰评论,发表论文,间或也将随想心得做几首小诗付梓,凡几十年笔耕不辍,文采飞扬。说他为文化人的另一个力证是,他从普通编辑做起直至编审,先后出任几家国字号出版社的老总,凭借着成功策划并组织实施多部发行百万册图书的案例,也曾在短时间内将某中央级出版社的颓势扭转为同类出版机构第一梯队的业绩,使其在中国出版界名声鹊起、有口皆碑,这其中所需要的文化底蕴真不是浪得的,此为文化人实至名归。

明清也是一名学者。

明清还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正如明清在本书“前言”所叙:十二年前,他曾出版过一本自己的随笔集《从愤青到思想家》,这是他人生进阶的一次重大提升。我们从他的文字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从愤青到思想家华丽转身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他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以及众多社会职务期间,为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推动普及全民阅读而奔走呼号,用手中的笔来诠释他心中追求的责任和担当,践行他矢志不渝的理想的同时,还竟然能在如此商业化的快节奏中,从众多的社会活动中风轻云淡地再次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我能说的只有两个字:钦佩!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他是个有理想的文化人最好的注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或许正是有前面的那些故事积累,才使得他的思维意识能通过文字的再组合表现为精神的升华,完成了从普通人到凡尔赛羽化成蝶的蜕变。

天下文章的优劣我没有资格妄加评论,但我以为除了公认的一些标准外还应该有一条:那就是大家能看得懂,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许多文章初读并不张扬,并非是没有激情,而更多的是将寓意隐藏于文字中;再读,脉络似隐似现,及至三读、四读才豁然开朗。明清的文章即是这样。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朴实,表露心迹,宣泄情感没有华丽奢靡,也没有那么多的朦胧和噱头,更多的是在无华中尽显功底,读起来直接、明了。但他的文章并不平庸,因为他敢说话,而且说的都是实话,他能够在别人装睡的时候撩起皇帝的新衣,指出中国图书出版界的许多弊端,大声呼吁、提倡全社会树立阅读风气,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他提出在用知识救赎自己的和拯救社会的进程中,“谁有资格书写和被写入历史”这样严肃的问题;他看到了在平等和尊严这面镜子面前,普通人或者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王都能被照出或高尚或卑鄙的原形;他在人性的观察中肯定生命的长度和道德的高度是不能成正比的事实时,质疑为什么小人逐利而行,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反获得掌声,而那些稀缺的可爱、可敬的书生气却不会更让人尊敬;他的文字对于理想的阐发,虽然没有“粪土万户”的豪迈,却也充满着憧憬与期望,既有对人世间美好的爱的热情讴歌,也不回避对坏人得不到惩罚的遗憾与失望;他抨击金钱万能的时候,也会批判对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暴力手段去劫富济贫等等。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明清都不掩饰文过,而是实事求是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有批判也有褒奖,晓之以理而服人,有刻薄也有关怀,动之以情而明理。当然,言辞中也不乏犀利的让愚昧、腐朽和落后瑟瑟发抖的投枪与匕首。话里话外可以看出全书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感悟的容量。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襟怀坦诚和智慧的思辩,即便是低落的乡愁带来的暂短的暗淡也显得合情合理,这也是我对他的文章能引起高度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中常怀忧天下,腹有文章气自华。

十二年,从“愤青到思想家”,再到今天告别了怀揣澎湃理想而走向人生下半场的明清,我被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种草了。尽管现实社会带给他的乡愁时时在眼前流连,我却期待着他能一如既往地为理想去奋楫,而不是渐行渐远;在归向田园的心路历程中,留下他自己勇敢的足迹。

好友明清的新书《理想与乡愁》出版了,先睹为快。

认识明清久矣。虽不常见面但却能在媒体上闻其声观其言。其为人热心,宽厚坦直,博学强记;其为文潇洒,针砭时弊,中肯犀利,字透纸背。印象中明清文章华彩,内容多有见解且文字功底了得,汉字在他笔下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及至看到书名及外封后,首先想到的是这一丝淡淡乡愁的田园归宿与明清开朗、豁达的性格仿佛错开了一个频道,待匆匆浏览了目录和部分内文后又好像明白了些许,不禁感叹是写理想又不似理想,而此乡愁非愁亦是愁。是也,非也,我不好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本刻意追求技巧,专为博引眼球哗众取宠的应景之作,也不是为了谄媚庸俗、廉价的拍马迎合,更不是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不知所云,而是真正经过理性思考、颇有见地的心声。就连我这一向不怎么关心窗外之事的人也能隐隐约约捋出脉络,从字里行间中品出那理想背后的愁云。

明清有故事,而此故事非彼故事。明清的故事就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勤奋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明清是个文化人。

之所以不用文人或知识分子称谓,是因为总觉得文人是个自我解嘲的贬义词,文人相轻,而知识分子迂腐。文化人则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较之局限于吟诗作画、涂抹文章的那一类人格局更大一些,当然这只是个人管见,不足为论。记忆中明清先是做授业解惑的教师工作,后从事图书编辑、出版。他在媒体上开专栏、撰评论,发表论文,间或也将随想心得做几首小诗付梓,凡几十年笔耕不辍,文采飞扬。说他为文化人的另一个力证是,他从普通编辑做起直至编审,先后出任几家国字号出版社的老总,凭借着成功策划并组织实施多部发行百万册图书的案例,也曾在短时间内将某中央级出版社的颓势扭转为同类出版机构第一梯队的业绩,使其在中国出版界名声鹊起、有口皆碑,这其中所需要的文化底蕴真不是浪得的,此为文化人实至名归。

明清也是一名学者。

明清还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正如明清在本书“前言”所叙:十二年前,他曾出版过一本自己的随笔集《从愤青到思想家》,这是他人生进阶的一次重大提升。我们从他的文字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从愤青到思想家华丽转身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他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以及众多社会职务期间,为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推动普及全民阅读而奔走呼号,用手中的笔来诠释他心中追求的责任和担当,践行他矢志不渝的理想的同时,还竟然能在如此商业化的快节奏中,从众多的社会活动中风轻云淡地再次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我能说的只有两个字:钦佩!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他是个有理想的文化人最好的注脚。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或许正是有前面的那些故事积累,才使得他的思维意识能通过文字的再组合表现为精神的升华,完成了从普通人到凡尔赛羽化成蝶的蜕变。

天下文章的优劣我没有资格妄加评论,但我以为除了公认的一些标准外还应该有一条:那就是大家能看得懂,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许多文章初读并不张扬,并非是没有激情,而更多的是将寓意隐藏于文字中;再读,脉络似隐似现,及至三读、四读才豁然开朗。明清的文章即是这样。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朴实,表露心迹,宣泄情感没有华丽奢靡,也没有那么多的朦胧和噱头,更多的是在无华中尽显功底,读起来直接、明了。但他的文章并不平庸,因为他敢说话,而且说的都是实话,他能够在别人装睡的时候撩起皇帝的新衣,指出中国图书出版界的许多弊端,大声呼吁、提倡全社会树立阅读风气,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他提出在用知识救赎自己的和拯救社会的进程中,“谁有资格书写和被写入历史”这样严肃的问题;他看到了在平等和尊严这面镜子面前,普通人或者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王都能被照出或高尚或卑鄙的原形;他在人性的观察中肯定生命的长度和道德的高度是不能成正比的事实时,质疑为什么小人逐利而行,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反获得掌声,而那些稀缺的可爱、可敬的书生气却不会更让人尊敬;他的文字对于理想的阐发,虽然没有“粪土万户”的豪迈,却也充满着憧憬与期望,既有对人世间美好的爱的热情讴歌,也不回避对坏人得不到惩罚的遗憾与失望;他抨击金钱万能的时候,也会批判对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暴力手段去劫富济贫等等。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明清都不掩饰文过,而是实事求是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有批判也有褒奖,晓之以理而服人,有刻薄也有关怀,动之以情而明理。当然,言辞中也不乏犀利的让愚昧、腐朽和落后瑟瑟发抖的投枪与匕首。话里话外可以看出全书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感悟的容量。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襟怀坦诚和智慧的思辩,即便是低落的乡愁带来的暂短的暗淡也显得合情合理,这也是我对他的文章能引起高度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中常怀忧天下,腹有文章气自华。

十二年,从“愤青到思想家”,再到今天告别了怀揣澎湃理想而走向人生下半场的明清,我被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种草了。尽管现实社会带给他的乡愁时时在眼前流连,我却期待着他能一如既往地为理想去奋楫,而不是渐行渐远;在归向田园的心路历程中,留下他自己勇敢的足迹。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本文地址:http://www.saucepan.shop/wenhua/50193.html

为您推荐
热门
热文榜
精彩推荐